关于陈胜元故居的记录

星期六 , 1, 9月 2007 Leave a comment

  前几次到殿前街道,都能看到路边有一座“陈胜元故居”,旁边还有鸦片战争的字样。因为在车上,一晃而过,没能详细看看。但留下了很深的印象。毕竟在那里能有一个这样的纪念性质的故居,还是少见的。
  每次看到都叨念着要上网查询一下“陈胜元”是什么样的人,这是一座什么样的故居,我对“陈胜元”确实一点都不了解。近代史修得太少。一整个鸦片战争也就那么几个人能记得住了。
  今天得空,上网搜了一下,把找到的资料转帖在后面。等下一次去的时候,一定要去瞻仰一下故居,毕竟,我对这些英雄人物还是有追星情结的。
  以下为转帖,来源于百度搜索。
  2001年,厦门市涉台文物古迹单位“陈胜元故居”从原址迁往湖里区殿前村重建。时隔5年之后,按原貌修建的陈胜元故居将于本月24日在新址举行迁建竣工暨“鸦片战争与厦门”史料陈列仪式,今后市民可以免费参观这一爱国将领的故居了。
  昨日,记者在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的带领下,先行游览了异地迁建之后的陈胜元故居。据介绍,这座三落三院一门兜的闽南红砖大厝基本保留了原址的风貌,建筑样式是典型的闽南民居。踏入这座府第的大门,浓厚的古代气息扑面而来,院落里摆着错落有致的盆景,从整块青斗石雕成的井栏看进去,里面水波盎然。
  虽然是异地迁建,但建筑原有的材料和现代建材很好地融合在一起,房屋采用的石料基本都是原厝所有的,充满了300多年来的沧桑感,砖料与木料都使用全新材料,大厝原有的几扇木门重新安置于此,但从整体看来,很难分出哪几道门是原有的,哪几道门是新造。
  迁建后的大厝,成为一座历史陈列室。三进院落各有内容:第一进,悬挂的展板重现了本次迁建的全过程,包括各种审批手续和房屋建造明细;第二进是陈胜元本人的起居室,这里摆放着古老家俱,并有特制的雕像和油画,人们可以在这里解读这位爱国将领的生平事迹;第三进的厢房中,展示了鸦片战争中厦门地区的史实,作为鸦片战争的主战场之一,厦门自然是有资格述说自18世纪起鸦片流入中国所造成的危害。这一进之中有几样东西可以特别注意,首先是一套19世纪吸食鸦片所用的烟具,这是文保中心征集得来的真品;另外展厅中还展出林则徐所作奏折复制品、福建水师提督陈阶平关于厦门战事的禀单复制件等等。为了形象介绍在厦门土地上发生的鸦片战争部分,文保中心特别制作了一个演示台,上面的雕刻玻璃上标示出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进攻厦门的路线图,只要有人走近,演示台就会启动,上面不同颜色的灯代表了陆地、海洋、炮台和英军进攻路线等,以现代声光电手法形象诠释当年的战役。
  根据介绍,大厝内共展出图片120张左右,实物20余件,旧式家具5件。自揭幕仪式之后每周三至周日,陈胜元故居都会对外免费开放。
  新闻背景
  陈胜元和故居“振威第”
  陈胜元,字建珍,号晓亭,厦门殿前人。18岁投到清军水师,两年后复补县武生。道光三年(1823年),被提拔为额外,三年后又被提为外委,道光十年(1830年)升任把总,累官至江南福山镇总兵。清咸丰三年(1853年),陈胜元殉难芜湖后,清廷追封他为“振威将军”,加提督衔,谥“刚勇”,溪岸陈府便被称为“振威第”。
  这座“振威第”始建于清乾隆年间,原位于厦门市思明区溪岸街32-33号,2001年被列为厦门市涉台文物古迹单位。同年,由于城市改造需要拓宽公园东路,陈胜元故居也在拆迁范围内。为保护文物,又可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旅游观光的景点,市政府拨款、市文化局主持,在厦门溪岸陈氏家族理事会的配合下,将原建筑迁建至湖里区殿前村。现占地面积1298平方米,建筑面积324平方米。

Please give us your valuable comment

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

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。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