任轩,我的一位朋友。前几年经常见面,还曾经借开会之机到过他寓居的杭州,他还陪我从杭州搭火车到了上海。
他以前来厦门时我们还在一起坐在纪念碑台阶上喝酒聊天。有时候还一起在网上和看不顺眼的人吵架,或者在厦门聚会时喝多了酒一起胡言乱语。
这几年见面少了。原因一个是我逐渐离开诗歌圈子,没有参加诗友们的活动;一个就是任轩看来也比以前更沉稳了,开始安安心心操作他的生活和工作。
但是我们每天其实还可以在QQ上看到对方静静地挂在那里。你不说话我也不说话。偶尔问候一下而已也就足够了。
前几天,任轩突然要我的地址,说要给我邮寄他写的新书。我起先还以为是他以前给我看过一些片段的《杭州桥》呢,但是在一两天后,打开邮差送到我办公室的包裹,赫然是这本《词韵半壁江山:南宋文人的偏安风景》……
……【阅读全文】
嘻嘻、哈哈的妈妈说,在她们大约半岁时,她就和她们一起看“小布书”,渐渐的,她们离不开书了。一个最为有力的证据是,早上,两个小懒虫经常赖着不起床,后来,妈妈找到一个方法,她用书本当“闹钟”——清晨,妈妈捧着书开始讲故事。方法十分得当,妈妈得意地说,一听到读书声,姐妹俩“腾”地就起床了。
昨天,在湖里区幼儿园亲子读书节上,嘻嘻和哈哈摇摇晃晃走上讲台,当之无愧地领到平生第一个奖“阅读之星”,得到的奖品,是两本书。
湖里区昨日开始的幼儿读书节,要历时一个月,当然,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,昨日还是世界儿童读书日,因为这天是安徒生诞辰纪念日。不过,湖里区并不是只在读书日开展这类活动,早期阅读是湖里区在幼儿园开展的一项实验……
……【阅读全文】
中午和一位专家一起吃饭,谈到学前幼儿早期阅读的问题。
虽然午餐顾不上吃饱,但是还是很愉快;虽然是第一次见面,但是在一些方面还是很有共识的:
1、关于绘本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并重的问题。
绘本的外显的艺术性给孩子们带来的感官欣赏的愉悦…
……【阅读全文】
妈妈一手抱着孩子,一手翻着一本图书,对孩子说:“宝宝,你看,这是一条小狗。”孩子却只顾自己用小手拍着图画书,拍得越重越开心,这是一种阅读。
看见大人坐在沙发上看报纸,孩子也拿起报纸,学着大人的样子,装模作样地看,但报纸却拿反了,这是一种阅读。
三岁的孩子与父母一起上街,看到自己认识的字,兴奋地说:“妈妈,这是‘一’,这是‘大’,我也认识。”这也是一种阅读……
……【阅读全文】
在新疆诸多的树木中,最美的要数白桦了:高挑的躯干,秀美挺拔,丰富的叶片,妩媚动人。无论在哪一个季节,它总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。白桦树既不象苍松那样,喜欢站在山头炫耀,也不象垂柳那样,爱好偎依湖畔弄情。白桦总是身着素装,静静地站在那里,宛如纯洁秀美的村姑。
……【阅读全文】
读书就像是读镜子里的自己,重要的是自己的思考、反省。
读书分为两种,一种是读自己选择的书,另一种是不得不去读的书。但是,在读书的过程中,你会发觉你选择的书未必真的能带给你乐趣,你不得不去读的书也未必就真的那么枯燥无聊。有时,你认为一本书没有意义,其实只是你还没有发现而已,如果这时选择放弃……
……【阅读全文】
最近很想能休个假,找个地方去走走。有些地方一直是我的梦想,有关他们的书我可以买了一本又一本,经常拿在手上看着,被里面的相片和描述所吸引。
但是我喜欢自己去。原因很简单:该逗留就逗留,该掠过就掠过。
我最喜欢的外出方式就是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,事先做好功课,了解当地的特点、交通、住宿、历史、文化。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到了人文古迹,许多背普通游客错过的或者无法理解……
……【阅读全文】
最近晚上睡前在读这本《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》。这是一本薄薄的书,才不到300页,比起于丹的那本于丹《论语》心得在156页就夹杂了孔老夫子40页的《论语》原文,显得憨厚了许多。
胡适,在历史上来看,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学者,正襟危坐的大学者,只有从这本《谈话录》中,才可以在闲言碎语里面看出大家风范下的人情乐趣。这本书记载了从1958年12月5日至1962年2月23日去世之日的晚年胡适的生活,给了我一个真实而生动的凡人胡适的印象。
看看这一句,在说到《齐白石年谱》的时候,一个大学者也无法摆脱常人的诙谐,他说:“这位齐老先生78岁还生儿子;良怜之后,还有好几个子女呢!”居然还会放低声音笑着说这句话。我简直可以想象胡适说这句话的时候那副挤眉弄眼的神态。这就是一个真实有趣的在学术神坛之……
……【阅读全文】
说实话,从开始阅读到现在,不知道看了多少了,但是会让我经常回想起来的文学作品并不多。
其中有一本书,在昨天中午到市图书馆借了一些书出来,在车上,又被我想起。那就是德国作家埃里希·马里亚·雷马克的《三伙伴》。
故事其实很简单,说的是在一战中幸存下来三个德国士兵罗伯特、伦茨、奥托之间的友谊。我看这本书的时候,大约在十八九岁的样子。当时拿到这本书,还看了好几遍,正好,这本书中的那种纯洁的兄弟友情和男女爱情,和当时年轻时对友情和爱情的渴望和希望,有着莫名的合拍。因此就在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。虽然,妈妈对这本书的评价是“三流作家写的三流作品”(大意),确实,雷马克的《凯旋门》、《西线无战事》的成就是比《三伙伴》要高,但是,对心灵的冲击力却没有后者来得大,而且也是在看了《三伙伴》之后,才吸引我去看了雷马克的其他所有作品,其中记得的还有《里斯本之夜》……
……【阅读全文】
“当火车开出车站时,她坐在那里,羞愧地低下头,因为她生活了将近十年之久的小镇并不需要一家书店。”
“我就是想开一家书店”,我在书店眼迷于各种各样的书时,被《书店》这种简单的开头所吸引。书的封面上写到:“我就是想开一家书店。”可是,读完这本书之后,随着小说的主人公弗萝伦丝•格林的离开,我在书的封底看到了这样一句话:“可是,那个小镇并不需要一家书店……”这时候,拿起它,买回它,才发现这是一本难以读下去的书,却是一本从心里无法放下的书,我在这本书里听到了勇气对孤独的对话。
弗萝伦丝•格林在丈夫过世八年后,孤独的她决定在一个不足千人的小镇哈堡开一间书店。这个小镇虽然是处于大海与河流之间的一座岛屿,但是给人的感觉是灰暗的,充满了萧瑟…
……【阅读全文】